肚兜的历史变迁

各朝代特色
唐朝的诃子是一种无带内衣,当时女子喜穿 “半露胸式裙装”,诃子常用考究的面料,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保证胸的上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这种服装只有贵族女子才穿得起,普通女子穿得比较保守。宋元时期,在诃子上加了根绳子。宋朝的抹胸 “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绣以花卉虫草。元朝的内衣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面料用织锦的居多,最大特点是方便双手不灵巧的女性穿着。

明朝的 “主腰” 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系紧后有明显收腰效果,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清朝的 “肚兜” 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富贵之家多用金链系束,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常见颜色。

肚兜的穿着方式
古代常见穿法
在古代,女子肚兜的穿法多样。单肩穿法常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将肚兜挂在单肩上,另一条肩带固定在另一侧腰部;双肩穿法是将两条肩带都悬挂在肩膀上,并系在背后或前面;腰部穿法是将肚兜直接绑在腰部,有时还会在腰间加上一条腰带来固定;胸部穿法在一些地区的古代文化习俗中有时会作为婚礼或宴会的装饰,将肚兜固定在胸部位置,让胸部完全暴露。

男子肚兜的穿法也有讲究。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一般系蝴蝶结即可。根据不同朝代,肚兜的样式和穿法也有所不同。汉代主要有 “抱腹” 和 “心衣” 两种,无钩肩的 “抱腹” 直接覆盖腹部,上下有带,抱裹其腹;有钩肩掩心的 “心衣” 则更为精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 “裲裆”“缠弦” 等穿法,“裲裆” 前胸后背各有一片布帛,中间用衣带相连接,男女都可穿;“缠弦” 以布帛为材料,在四角缀上带子,两带系于颈部,两带缠在腰部。唐朝时叫 “袔子”,胸下用根宽带束住。宋元明时期也各有特色,到了清朝,肚兜穿时套在脖子上,腰部另有两根系子绑在背部,下面呈倒三角形态,以盖过肚脐遮住小腹为标准。
遮羞与保暖

肚兜在古代作为内衣,起到了重要的遮羞功能。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身体的遮蔽较为重视,肚兜能够遮盖身体的重要部位,避免走光,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和体面。同时,肚兜还具有防止腹部着凉、保护身体的作用。腹部是人体较为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而肚兜正好可以覆盖腹部,起到保暖的效果。
在古代医疗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肚子受凉气侵袭就很容易引发腹泻等疾病,肚兜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男性也穿肚兜
古代成年男性同样会穿肚兜。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肚子的保护格外重视,因为肚子受凉很容易引发疾病。即使是身强体壮的男性,若肚子一直被冷风吹着,第二天也可能会跑肚拉稀。这一点在影视作品《武林外传》中就有体现,剧中李大嘴和燕小六均有穿肚兜出场的镜头。

古代男性穿肚兜,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与女性肚兜的穿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腹部。而且,在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男性穿肚兜的记载。例如《红楼梦》中,薛宝钗就曾为贾宝玉绣肚兜。可见,肚兜并非女性专属,男性也会穿着肚兜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在现代,虽然男性很少穿肚兜,但这种传统服饰所体现的对健康的关注和保护肚子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