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的契,传说契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便是商人的祖先。

商朝疆域图
一、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趁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bó)(山东曹县南二十里)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

鸣条之战
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shǐ)韦(wéi)(今滑县东南)、顾国(今范县东南)、昆吾(今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汤灭夏后,回师亳邑,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商朝正式建立,都于亳。
二、九世之乱
商朝建立后,政权逐渐巩固起来。但从仲丁开始,内乱不断。自仲丁至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
三、盘庚迁殷
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决定渡河南下,迁到商汤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当时商朝已经五次迁都,这五次迁都是因为国家都城经常被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不得已,必须要迁都。

盘庚迁殷
而这个时候,刚刚经历过“九世之乱”,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由此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所以不论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好,国家政权的不稳定也罢,迁都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选择。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是商代历史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盘庚也被称为“中兴”之主。
四、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武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利用傅说进行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制度上采取了集中权力的措施。

商代建筑
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这样的重器。

司母戊鼎
五、王朝灭亡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

影视剧中的商纣王
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最终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朝代——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