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是一个很多人都会用错的成语,它跟文武双全没有一毛钱关系,它的本意只是形容一个人掌握了“六韬三略”这两本兵家典籍,所以文韬武略其实是用来评价兵家水平的专用词汇。

六韬即文、武、龙、虎、豹、犬六卷兵法的总称,六韬又名太公兵法,因为它的作者正是姜子牙。姜子牙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人物,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六韬更是他成为兵家鼻祖的封神之作。

三略即黄石公所著的上、中、下三卷谋略书籍的总称,黄石公并不为人熟知,但他的弟子张良即广为人知。张良学习了“三略”后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由此可见一个人掌握了六韬三略就算是兵家小成,足已做一名将军或者谋士,但这远远不够。六韬三略加上《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并称为武经七书,它们是古代“武考”的必修科目,它们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因为兵家并不只是研究战争的学问。

诸子百家各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论,但也有天下太平这个共同目标,兵家自然也不例外。兵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避战,它并不追求消灭敌人,而是追求以战止战。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以道德约束来实现天下太平,兵家的武经七书则是以实力来实现天下太平。中国人则坚持了数千年这种保守的战略思想,历史上也很少入侵别人,如果不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带来的“嫁壮”,今天的中国也不会如此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