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咏,是活跃于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拥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的美称。她是一位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的新型女性、“新民学会”的首批女会员;她还是毛泽东的初恋女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

“长江以南第一才女”陶斯咏
陶斯咏,这位美丽的江南才女,是怎样始终致力于女性教育的呢?
一、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
陶斯咏,字斯咏,名毅,于1896年出生,是湖南省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出身富商之家。她毕业于长沙周南女校,和同校的向警予、蔡畅一起,被称为“周南三杰”。陶斯咏不仅是一位才女,而且还是时人眼中的“长江以南第一才女”。
陶斯咏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思想激进,有胆识,敢于抛头露面,做事干脆利落。后由杨昌济先生推荐,与向警予一道加入由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新民学会”,成为该会最早一批女会员。并逐渐成为二十年代初长沙学界的女风云人物。
由于陶斯咏与毛泽东都是湖南湘潭人,两人又都是新民学会会员,还一起创办了文化书社,所以在日常交往里,渐渐产生了感情。这是毛泽东的初恋,也是陶斯咏的初恋。

毛泽东与陶斯咏影视形象
他们一个纯真无瑕,一个雄姿英发,看上去仿佛天作之合。但陶斯咏家是湘潭有名的巨商富户,而毛家虽然有些积蓄,算不上贫困,但和陶家相比,家境还是相当悬殊的。
正因如此,陶斯咏的家人坚决反对陶斯咏和毛泽东在一起。在政治上,陶斯咏主张教育救国,而毛泽东则逐渐转向武装革命。两个人的个性都很强势,谁也不肯退让,这对他们最终的劳燕分飞,也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二、主张教育救国,致力于女性教育
陶斯咏是一位新型的女性,她思想激进,提倡教育以拯救国家。她是新民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湖南各行各业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当时毛泽东只是理事。

“新民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陶斯咏
毛陶分手后,虽然恋情中断,但他们的友情尚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陶斯咏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圆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
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斯咏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斯咏、易礼容等通信。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陶斯咏始终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
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1921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陶斯咏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第一排左二为陶斯咏)
1921年,中共“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泽东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返程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当时在宁的陶斯咏。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陶斯咏后来一直在周南教书。毛陶分手后,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彭璜曾热烈追求陶斯咏,但遭拒绝。陶斯咏终生未嫁,后来去了上海,一直致力于女性教育,并且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
可惜的是,约于1931年底至1932年初,陶斯咏病逝于长沙,年仅35岁。

陶斯咏剧照
三、笔者感悟
被人们称为“长江以南第一才女”的陶斯咏,是一位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的新型女性,她是“新民学会”的首批女会员,还是毛泽东的初恋女友。非常可贵的是:她一辈子都致力于女性教育。
出生于富裕家庭的陶斯咏,不贪图享乐,敢于反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行为,并且力主教育救国,为打破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不遗余力,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践行者,非常值得人们学习与敬佩。
在目前,我们应该全面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真正做到男女平等,撸起袖子加油干,砥砺前行、动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