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是肌肤的一种感觉障碍,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身不知痛痒等。其中麻指肌肤发麻,非痛非痒,状如虫爬蚁行,或如触电之感;木指肌肤木然,不知痛痒冷热。麻木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四 肢 麻 木
四肢麻木在临床非常常见,它的症状和中医学所说的“血痹”非常相似。是脑血管病、颈椎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主要症状。对其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营养神经、神经松解术等方法,中医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但验之临床,往往效与愿违。根据“气虚得麻,血虚得木”的原理,“阴阳形气俱不足,勿施与针,而调以甘药”的原则,疗效满意。
麻木形成的原因
麻木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机理也与疼痛颇为相似,即无外乎气血的“不通”与“不荣”两个方面。不通者实,不荣者虚,亦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状态。麻木与肺、脾、卫气的关系尤为密切。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实际在临床很难将麻木截然分开,往往麻木同病。“气行则血行”,气旺则可鼓舞血行;而“气血同源”,同样气旺则可以培植血液生化之源。气血旺盛,经络通畅,血流通利,营卫调和,麻木自除。
麻木涉及的原发疾病、发病的具体病因与过程、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等,都会有诸多不同,因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辨证与辨病并重,补益得体,疏通有方。
麻木常为一些疾病的征兆
一般认为,麻轻而木重。如《医学入门》云:“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唯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医学统旨》更是直言:“麻为木之微,木为麻之甚。”
麻木一症,不独肌肤,全身各部皆可出现,如舌、指、趾、肢体、半身,甚而周身,且常可对某些疾病具有预报意义。如手指麻木,大都认为其为中风病的先兆。
现今也发现,麻木常为一些疾病的征兆,如肢体麻木预示着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神经炎等。又如头皮麻木,提示可能有三叉神经或枕大神经病变,或局部外伤及寒冷刺激,或糖尿病、或颈椎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手脚麻木时的常用穴位
手脚麻木时的常用穴位:手麻可以按摩的常用穴位有劳宫穴、手三里穴等,脚麻按摩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穴、太冲穴等,其他还有很多位置也可以缓解手麻、脚麻,如内关穴、百劳穴等。
1、劳宫穴
主要位于手掌的掌心,取穴时可以屈指握拳,中指指尖对应的位置即是此穴。按摩此穴可以加速手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辅助缓解手麻有一定的帮助;
2、手三里穴
位于肘横纹以下两寸,取穴时可以弯曲肘部,沿肘尖向手腕方向取两寸为此穴。可以辅助治疗颈肩引起的上肢麻木,因此可以按摩此穴位并且按摩到手腕处,能够辅助缓解手麻;
3、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外1横指处。可以辅助调理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还可以辅助调节下肢的血液循环等,因此按摩此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脚麻的情况;

4、太冲穴
属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主要按摩方法是指压法,可以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从而适当缓解脚麻的症状;
5、其他位置
另外内关穴、百劳穴、合谷穴、公孙穴等位置,按摩后都能疏通对应部位的经脉,促使气血运行,有一定缓解手麻、脚麻的效果。
手脚麻木引起的原因比较多,除了按摩以上穴位进行辅助治疗外,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