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一开始还是要从李陵这个人说起来。在汉武帝前二年的时候,汉朝的将领李陵为了呈匹夫之勇,就拒绝汉武帝让他去护送资中的这样一个任务,但是自行请命调用仅5000步兵,就出动去干涉单于,想以少敌众击败单于,而汉武帝也非常的赞许李陵的勇气,并且也答应了。但是在李陵行军到浚稽山的时候,却遭到围堵,最后因为没有援兵,李陵的军队在弹尽粮绝之后投降了。当李陵战败投降的这个消息传开来的时候,汉武帝感到非常的生气。

他的大臣们都发声讨伐李陵的罪过,但是在这个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提出了异议,并且还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对自己的亲人非常的孝顺敬重,跟其他的士人也非常的言而有信,一直以来都是心怀报效国家的心。李陵只带领了5000名步兵,但是这却吸引了匈奴人的全部力量,并且还击杀匈奴敌人1万多人,虽然李陵跟他的部队战败了,投降于敌方,但是李林的功劳可以抵消他的罪过。司马迁觉得,李陵并不是真正的想要投降,只是想活下来再找机会报效国家。

司马迁讲的这些话,可能是对的,但是没有人可以证明,因为李陵以少敌多是事实,李陵战败也是事实,但是后面的一部分,只是司马迁根据事件自己推导出来的一种可能性而已。能证实这段话的真实性的人只有李陵他自己一个人。可是李陵现在除了在军帐里面跟单于喝酒看剑听乐曲之外,还能干什么?所以司马迁讲的这番话,汉武帝完全不能接受。

后来李陵的整个家族都被按照律法斩首,司马迁也就跟着受到了牵连,要知道在西汉时期,人如果犯了罪,其实只要缴纳一定要免罪银就可以免于刑罚,但是当时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就算倾家荡产,也只能是以腐刑代替死罪。其实在最后的时刻,司马迁也有向汉武帝的认错,但是这样子做并没有用。不过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不是非常可怕,反而更像是一种解脱,因为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司马迁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在受了腐刑之后继续忍辱偷生,除了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之外,司马迁自己还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后人可以从他的报任安书中表达出来的激愤来看,司马迁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觉得他自己非常的仗义,为无辜的人两肋插刀,也为朝廷趋利避害。司马迁觉得自己忠义两全,几乎到了仁的境界,到底有什么错呢?为什么还要受这种惨绝人寰的刑法呢,但是这件事情的关键不是司马迁自己觉得怎么样,而是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觉得怎么样?

当时汉武帝的敌人是匈奴人,汉武帝的目的是完全消灭匈奴。可是司马迁根本就不知道为了抗击匈奴,汉武帝这个盛大的家业就快被挥霍的一点都不剩了,但是汉武帝还想继续下去。所以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汉武帝肯定觉得这种情况下的情感的得失或者是个人的生死,又怎么能够跟国家的大义还有战略相比较呢?难道活下来不好吗?有哪几个人真正以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如果投靠敌方都能够得到原谅的话,那么还能有哪些人可以奋不顾身的为国捐躯?但是对于司马迁来说的话,虽然司马迁很有才能,汉武帝也非常的欣赏他,但是有才能的人你不缺司马迁一个,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揣测就可以去说服皇帝,汉武帝虽然可以原谅他,但是就会扰乱了军心坏了大局,所以汉武帝根本就不能原谅司马迁,所以司马迁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大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