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8月26日,重庆云阳县特殊教育学校,“萤河计划”乐队的指导教师邓涵在为孩子们新学期的演出编曲。曲谱上,用手语数字和手语字母表示和弦,“这是为了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而设计的。”
这支由听障、视障、孤独症孩子组成的特殊乐队,在近日举行的“2025乐队中国青少年音乐节全国总展演”上,以一曲《向阳花》惊艳全场。
26日晚,邓涵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孩子“向阳绽放”背后的故事。

“萤河计划”乐队的4名学生。受访者供图
4名特殊学生组成的乐队
“世界龙乡,天生云阳,大家好!我们是来自重庆云阳的‘萤河计划’乐队。”在邓涵向记者展示的视频上,8月10日的展演现场,乐队主唱、键盘手馨馨大方地向全场介绍道,身旁的贝斯手悦悦与吉他手小雨同步用手语将这句话传递给台下观众。在他们正前方,站着四位穿着白色T恤的教师,他们正以自创手势,为孩子们的演奏做指挥。
这支来自重庆云阳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乐队,由4名学生组成,其中8岁的悦悦和9岁的小雨是听力障碍患者,负责架子鼓的是14岁的孤独症患者睿睿,9岁的馨馨则患有视力障碍。
演奏中,悦悦和小雨专注地看着台下老师的手势认真弹奏;馨馨边弹电子琴边唱;鼓手则完全沉浸在节奏的律动中……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看到她在台上闪闪发光,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激,谢谢他们的老师辛苦付出。”台下,悦悦的母亲一边擦拭眼泪一边竖起大拇指说,专程从海南务工地赶来观看演出。
最终,这支乐队从全国400多支参赛乐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混龄组第四名的成绩,并获得了主委会颁发的“来自星星的奖”。
“他们练琴靠触摸、靠记忆”
孩子们在台上光芒四射,台下却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
“乐队今年5月才成立,虽然是在学校原有乐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但要攻克的难关远超想象。”邓涵坦言,如何让听不见的孩子理解节拍?让看不见的孩子按准琴键?让孤独症孩子学会融入?都是难题。
为帮孩子们突破障碍,邓涵和其他老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专属教学方案”:针对两名听障学生悦悦和小雨,除了自创指挥手势,让她们通过视觉来明白演奏指令,还让她们将手贴在架子鼓上,借助鼓面振动感受音乐的律动与节奏;对有视觉障碍的馨馨,老师则用节拍器帮她记住歌曲的节拍,再通过触觉引导她熟悉琴键位置,让她靠记忆与感知完成演奏。不仅如此,为了实现乐队的整体协作,老师们甚至将一首歌拆成800多个小节拍,让孩子们逐拍练习、逐段磨合。“别人练琴靠听旋律、看曲谱,他们只能靠触摸、靠记忆。”邓涵感慨道。


“萤河计划”乐队成员正在练习。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的坚持也让我们很感动。”邓涵回忆,贝斯手悦悦最初因手指力量不足,按弦时总出现跑音问题,老师就让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提矿泉水瓶练力量,“她特别认真,每天都坚持训练,从不抱怨。”
不只是她,整个乐队的孩子都在为音乐梦想拼尽全力。邓涵介绍,暑假期间,为练好《向阳花》这首歌,他们一天要训练6个小时以上,“即便手指破皮起茧了,都一直坚持练习。”
为教学生架子鼓,教师先去学习
早在2023年9月,云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为提升孩子们的律动能力,便组建了架子鼓社团,30多名成员涵盖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学生。
邓涵介绍,在社团成立之前,如何教学是一个难题:一般的音乐老师不会手语,无法跟学生进行沟通,而特教老师虽有丰富的沟通经验,却普遍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怎么办?最终,学校决定让教职工先去学架子鼓,然后再来教给学生,“云阳一家琴行公益支援了学校。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网上自学。”邓涵说。
“‘萤河计划’象征无数微小却坚韧的光芒,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最终汇聚成璀璨星河。”邓涵表示,比赛现场,当《向阳花》副歌部分响起时,他看到有听力障碍的吉他手小雨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出了“向阳花”三个字,“那一刻,我感觉音乐超越了听觉的界限,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受访者供图)
原稿点击>>惊艳!云阳这支特殊乐队在全国舞台“向阳绽放”-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