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引大济湟:为300多万人口供水 让100万亩旱田“解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5:31:00    
图片

北干渠二期工程倒吸虹。省水利厅供图

近日,实现全面竣工验收、整体投入运行。这项青海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圆满收官,不仅惠及300多万人口、湟水北岸10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改变当地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干旱农业历史,为青海民生供水带来新的保障,更实现了大通河、湟水水网连通,以优质水源全部承担省会西宁市日均50万吨城市生活供水任务,市区地下水源得到置换,同时保障湟水流域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用水需求,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提供可靠的水资源要素保障。

作为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从1996年开工至今,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蓄水、调水工程体系的建设,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贫水的湟水流域,南北贯通大通河、湟水两大流域,东西联通西宁、海东两市水系,是青海东部城市群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秉持“治青方略、水为大政”理念,统筹推进水灾害、水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据了解,引大济湟工程的投入将为湟水流域农业、工业、生态和城镇生活供水,年总供水量达5.26亿立方米,总控制灌溉面积达100.49万亩(6.7万公顷)。

29年的建设时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参与协同的治水新局面。目前工程已逐步发挥效益,在有效拦截上游洪水,削峰错峰,科学调度基础上,保障西宁市生活用水、湟水流域农业灌溉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上半年,调水总干渠累计调水4625万立方米,向西宁市第七水厂供水4007万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1472万立方米、零碳产业园供水6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3417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湟水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为沿线地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生态修复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待2025年底西宁市四、六水源输水管线联通工程和高位调蓄水池项目全面完成后,“引大济湟”工程向西宁市城镇供水能力可稳定达到50万立方米/日,城区供给原水地下水占比将从69.7%下降至30%。

荐阅读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新青海故事

2025年研学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启动


记者:王臻;

责编:乔明周;

监制:苑玉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

    永昌: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一村一品”勾勒乡村新图景

    建成高原夏菜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千亩标准化示范片区、开展有机蔬菜种植试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近年来,永昌县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为引领,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节水、生态多元方向转型。走进六坝镇下排村,1800亩张杂谷如一片绿

    注意!西宁一交通违法处理窗口已变更

    青海日报2025-08-19 12:08:23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办事需求,西宁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决定自2025年8月18日(星期一)起,原位于西宁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城北交通管理大队西川中队的交通违法处理窗口将停止对外服务,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搬

    业界人士话中国零售业创新发展: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

    中新社南昌8月17日电 (记者 吴鹏泉)以“创新引领·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大会17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与会业界人士围绕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路径进行研讨。当前,中国零售业处于变革关键期,科技创新加速重塑零售业态。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

    沈阳公安推出十项措施护航文体旅高质量发展

    8月15日,记者从沈阳市公安局获悉: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赋能,提升大型活动的安保服务效能,该局治安系统精准推出服务文体旅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以治理效能的全面升级筑牢文体旅产业安全基石,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形成良性互动。强化主动对接服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各类大型活动

    破解招人难留人难并存问题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加快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破解其“招人难”“留人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既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迫切需求,更是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的关键举措。近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