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康养家居服务机器人落地,复旦成立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8:31:0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什么是具身智能?简单而言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并能持续进化。

未来,具身智能将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养老、服务业、教育娱乐、消费终端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3月31日,复旦大学成立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将整合校内团队、联合优势企业,共同推动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与应用落地。

对于可信具身智能的发展愿景,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用了6个词汇来形容:大脑智慧、操作灵巧、心地善良,以及有用、诚实和无害。

据介绍,复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致力于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通过整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控制系统及科技伦理等多学科力量,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续进化特性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体,为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

目前研究院布局的研究方向有5个——

一是基础模型,主要研发新一代具身智能模型,实现跨本体、跨场景、跨任务的泛化能力,推动实现通用具身智能;

二是数据引擎,这也是具身智能的支撑技术,主要研发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打造高质量数据引擎为具身智能研究提供可持续的数据支撑;

三是具身交互,研究拟人行为、情感和交互,推动实现更自然、更人性化的具身交互体验;

四是本体研制,融合仿生结构、智能感知和驱动技术,打造兼具敏捷性与适应性的具身智能物理载体;

五是可信机制,聚焦风险感知与价值对齐,构建完善的可信评估与增强体系,使智能体的决策和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

据透露,具身智能最近很热,但整体技术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无论是具身智能的大脑和小脑,还是具身的本体,虽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要实现跨场景、跨任务的大规模应用,仍有大量理论与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研究院成立后将通过对具身大脑、小脑以及本体的关键部件和能力的持续研发升级,逐步落地到先进制造、康养家居等应用场景中。

文字:白羽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上海“模速空间”展厅,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哪些“硬实力”

    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通过视频短片了解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察看重点孵化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展示,听取相关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经营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自2023年9月在徐汇区揭牌以来,已辐射带动全区汇聚近400家

    AI赋能科技创新 实训促进创业发展 2025年“创业泉城训练营”女企业家专场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0日-25日,济南市妇联、济南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在深圳联合举办2025年“创业泉城训练营”女企业家专场培训。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田迎,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蕾出席活动,52名企业家参加培训。开营仪式:凝聚创新力量4月21日上午,举行开营仪式。相关负责人对培训班的意义、主题、内容、

    加速智电转型 广汽本田全动力矩阵亮相上海车展

    本报记者 赵毅 上海报道“坚持长期主义。”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广汽本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近日上市的Honda烨品牌第一弹车型广汽Honda P7亮相上海车展。《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车展现场看到,Honda展台摆放着专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新一代纯电动车专属的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纯电架构,以及烨品牌

    蚂蚁密算发布业内首个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

    28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蚂蚁密算对外发布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据悉,这是国内首款实现“数据流转全链路密态化”保障的可信数据空间产品,通过密态计算技术,在业内首次完整实现多主体之间的跨域全链路管控,确保任何参与方均无法在授权范围外窃取或滥用数据,为数据提供方提供全链路的安全保障。据了解,

    65%车企CEO担心被颠覆,怎么靠AI卷出一线生机?丨ToB产业观察

    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统计,60%的全球受访车企CEO认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是否拥有最先进的生成式 AI。另一方面,65%的全球受访车企CEO将行业颠覆视为一种风险,而非一项机遇。“你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其实机会也更多。比如,10个CEO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在过去的环境中,10个人中有8个人能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