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城南龙灯:传承创新中舞出新天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0:18:00    

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龙舞长夜。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很多地方都会有舞龙灯的习俗。

在南昌万寿宫非遗匠心馆城南龙灯的工作室里,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正专心致志地扎制一个龙头。在他身后的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龙灯。在传承与发展中,城南龙灯不断推陈出新,既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成为人们可知、可感、可参与的传统文化,用创新点亮了非遗传承之路。

史克滨在工作中

传统技艺700年薪火相传

舞龙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在古诗词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震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赏灯、舞龙的热闹景象。陆游在隆兴府任上曾作诗《自咏示客》“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洪州治所即今南昌市。

今年58岁的史克滨,跟随父辈扎制龙灯近40年。他坚守的城南龙灯是省级非遗项目。

城南龙灯制作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城南史氏族谱》记载史氏先祖本达公“宋末任南昌城守营守府,卜居于城南”。当时,城南村就开始舞龙灯了。明清时期,城南龙灯以制作板凳龙为主。清乾隆十六年《南昌府志·风俗》载“元夕张灯,乡间崇板灯”。清同治九年《南昌县志·风俗》载杨垕《南州香龙灯诗》描写了城南舞龙灯的热闹景象,龙灯制作精巧,龙头龙尾栩栩如生,板凳制灯与敷笼节节相承,编织出一盏盏璀璨的灯笼。

对于城南村民来说,舞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家的凝聚力和对故乡的牵挂。

“板凳龙的传承,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同时辐射周边村落,形成民间的自发传承。”史克滨告诉记者,1980年,第三代传承人史有青在保留传统板凳龙、篾龙形制的基础上,改良城南龙灯制作技艺,并参与省级展演,轰动一时,民间艺人争相效仿。

史克滨是城南龙灯的第四代传人,他钻研龙灯制作技艺,发掘整理先辈灯彩文化,2005年成立青云谱城南龙灯工作室,并成功注册了商标,迈出了传统龙灯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2008年5月,城南龙灯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史克滨在2009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成立了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城南龙灯已拥有近百名员工,年销售龙灯上万条。

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城南龙灯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史克滨介绍,龙灯采用竹篾为骨架,用彩纸、绸缎等材料进行装饰,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制作一条大龙灯要一个月左右。

记者了解到,城南龙灯的扎制,有10余道制作工序,包括选竹、破篾、起稿、弹骨、定型、造型、裱糊、装饰、装灯等,制作技艺融扎、裱、绘、印等传统工艺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综合性特征。

从选竹开始,要精选三年生以上毛竹,少疤、节长、柔韧。扎制龙灯的匠人剖开青竹,刮去竹肉,留下竹青和竹皮,破成不同规格的龙骨。龙骨按弧度又分为大弯和小弯,大弯需经“火烤”“水呛”方能定型。然后,用纸捻和棉带缠成十字形,将龙骨竹篾连接塑造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

目前,龙灯有板凳龙、篾龙、布龙、草龙。其中,布龙节数分五节龙、七节龙、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甚至几百米的“长龙”。此外,还有改良版夜光龙、喷火龙、莲花龙等。

“‘活、逸、稳’是城南龙灯鲜明的特色。”史克滨介绍,“活”是龙下颌与上颚连接处,竹片打小孔,用皮筋连接,舞动时作张合状,牢固而灵活;“逸”是龙身彩布柔韧、竹制骨架轻盈,龙须虬长,生动飘逸;“稳”是龙头重心稳定,平衡性强,适宜表演高难度动作。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史克滨不断改进城南龙灯制作技艺。“从材料、形制、样式、产品全方位创新,才能做出独具城南龙灯特色的产品。”竹制龙身骨架运输不便,他就用韧性好的塑料代替竹子;夜间舞龙用烛火会有消防隐患,他就在龙身、龙头装上LED灯。

史克滨还创新制作出供个人健身锻炼使用的彩带龙。这种彩带龙只需要一个人手持龙头就可以玩,既可以健身,也可以用于表演,便于携带,非常适合人们在家里或小区里锻炼身体使用。

“这个镂空彩带龙,采用了注胶工艺,整体重量只有200克。”史克滨手里的龙头经过拼装、粘贴后,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扎制龙灯以前是功夫活也是苦力活,手上经常会被竹篾划伤。”史克滨说,塑胶条的应用,让人们不用再担心龙灯绑扎过程中会被竹篾划伤,更适合小朋友动手尝试龙灯彩扎,也让更多人体验到城南龙灯这项非遗技艺。2024年,史克滨的彩带龙销量为2万余条,60%的订单来自中小学校园,舞彩带龙成为不少学校的特色课间操。

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城南龙灯这项非遗制龙、舞龙与其他国潮风尚,正通过各种方式,如新媒体技术、文创开发,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当传统手艺遇上现代传播,“中国龙”在数字海洋里游出了新轨迹。2004年,史克滨就开设了城南龙灯网站,借助网络打开市场,把城南龙灯销往全国乃至全球。他推出了介绍中国舞龙、龙灯产品等内容的英文页面,不少国外友人慕名采购城南龙灯。当时,海外客户主要是各国华人团体,每逢佳节,舞龙舞狮是海外华人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方式。

如今,“城南龙灯”已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凭借其出色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美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客商的广泛赞誉。

在欣赏龙灯的同时,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城南龙灯的“洋粉丝”越来越多。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留学生、海外游客等慕名来到城南龙灯非遗工坊,体验手工制作彩带龙。

2025年5月,“城南龙灯”以全新姿态亮相《时尚芭莎》,传统技艺“牵手”现代美学,探索“活态传承+时尚转化”的创新路径。时尚界人士评价,城南龙灯独具的拟态造型语言与东方色彩体系,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灵感源。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城南龙灯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史克滨与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城南龙灯制作技艺高校传承基地。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南龙灯,学习龙灯制作技艺、开展舞龙运动项目。

为促进彩带龙的推广,史克滨研究制定相关的运动套路,制作教程。2021年,彩带龙正式编入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龙狮竞赛项目,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龙是中国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龙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途径。”史克滨坚信,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传统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让非遗在历史的长河中永续流传。

相关文章

    城南龙灯:传承创新中舞出新天地

    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龙舞长夜。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很多地方都会有舞龙灯的习俗。在南昌万寿宫非遗匠心馆城南龙灯的工作室里,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正专心致志地扎制一个龙头。在他身后的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龙灯。在传承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支毛笔“写”出产业大文章

    晏殊故里,进贤文笔。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笔之乡,这里因笔而兴、因笔而名,毛笔制作技艺延续1600多年。“我对于毛笔制作最初的印象,就是大人们每天坐在工作台旁日复一日重复做同一件事情,自己就会好奇地去学习一些简单的工序,慢慢地自己也就学会了。”1998年

    茶香花韵里藏着就业密码?这场培训把“爱好”变成“饭碗”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熊志芳)近日,武昌区珞珈山街道开展“花韵茶香·技能筑梦”劳动就业培训,以花艺与茶艺技能为纽带,架起居民从“职场赋能”到“美好生活”的桥梁,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就业场景深度融合,助力劳动者在服务业升级中把握职业发展主动权。活动现场。 通讯员供图茶艺培训采用“技艺+场景”双

    打开古人的衣柜是怎样的一次体验?

    来源:【中国文物报】一袭霓裳传千年,华服锦绣焕新章。传统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职责和使命。今年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锦绣广场的汉服市集人潮涌动,汉服之夜门票线上预约上线后秒光,配套展览“不负古人不负卿——从《长安的荔枝》影视服饰设计说起”引来观众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生 以文惠民、交流互鉴彰显文明的力量

    央视网消息: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这是近期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青铜器修复体验课,有修复专家讲解铜镜的打磨工序,参与者还可以亲自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 在2025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前,上海博物馆发挥文物修复领域的专业优势,举办了包括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等在内的多项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