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这个暑假,湖南20岁女大学生“芝欧粥”完成了期盼已久的旅行。35天里,她穷游7国,总共只花费万余元。9月6日,她告诉记者,旅游的费用都是课余兼职打工攒的,为了节约,火车硬座、“过夜”大巴和“红眼”航班是首选,最省的时候一天只花了不到100元。
一天几十元,跨越亚欧非七国,这种近乎“极限生存”的旅行方式,本身就带有戏剧张力。然而,正因如此,“万元穷游”更像是一种“特例”,而不是可复制的“模式”。省钱旅行本无可厚非,但对这种近乎极限的“省钱穷游”,我们不免要冷静思考:这样的旅行方式,真的值得推崇吗?
要看到,“穷游”背后隐匿着巨大的安全风险。长途硬座、“过夜”大巴、“红眼”航班,意味着连续疲劳与身体透支;不告知家人、隐瞒行程,意味着一旦遭遇意外便缺乏及时救援。试想,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若真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夜间廉价航班与长途大巴,固然节省了住宿成本,但同时放大了安全隐患;在陌生国度依赖偶遇的好心人,幸运的背后,也有可能是难以预料的意外。安全是旅行的底线,任何“极限节省”的旅行模式,都可能在无形中把年轻人推向危险的边缘。
需要指出的是,“万元穷游7国”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容易被误读的价值导向。年轻人追求自由,渴望看世界,本无可厚非。但若将“低成本横跨七国”作为标签,可能误导部分学生盲目模仿,还会使“花得越少、走得越远”成为衡量旅行价值的重要参照标准。这种表面上的“励志”,往往忽略了旅行的真正意义——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提升心智,而不是用身体去拼、靠运气去赌。
青春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真正的成长,不是把旅行变成对“省钱技巧”比拼,而是学会在有限资源中合理规划,在看世界的同时也懂得守护自己。更深一层地说,穷游故事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如何理解青春、消费与远方。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年轻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值得尊重,但同样需要提醒,理性的选择与安全的保障,才是走得更远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类似的“极限挑战”屡屡登上热搜:有人徒步无防护穿越无人区,有人低预算漂泊异国他乡。这类故事固然新奇,却容易让公众忽略其背后的风险与代价。真正有价值的青春故事,不应是如何“用最少的钱换最多的里程”,而应是如何在责任与热爱之间找到平衡。
旅行是增长阅历的课堂,但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前提。对青年人而言,真正值得效仿的不是“万元穷游7国”,而是敢于走出去的勇气,懂得自我保护的智慧,以及能将所见所感转化为人生厚度的能力。所以我说,“万元穷游7国”并非值得效仿的旅行榜样,只是“特例”,切不可盲目“复制”。(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维国)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