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中小学生纷纷兴致勃勃地向DeepSeek求教各种问题,春晚同款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引惊叹,AI课程挤进新课表……当下,人工智能正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AI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响教育的今天,教育者正面临一场根本性追问:学校究竟该教会学生什么?

北二外成都附中党委书记何光友
在本期《校长来了》栏目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党委书记何光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学生搭建多元选择的成长路径,让每个学生找到与时代同频的人生坐标。

理念革新:
从“装满知识”到“点燃火种”,把选择权变为成长引擎
何光友谈到,AI时代下,教育的核心目标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之中。今年的四川将迎来首届“新高考”,高考的转型也印证了这一点,考题更侧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选科和志愿录取方式则更注重考生的目标选择,以及对未来的生涯规划。
只有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和热爱的事物,学生才会不断产生内驱力,进行自主学习。在何光友看来,这与AI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找到每个学生所擅长和热爱的方向,确定他的成长目标,进而因材施教。我认为这是AI时代下,教育应该坚守的核心。”

但要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仅靠理念更新远远不够,更需要系统化的路径支撑。对此,何光友谈到了北二外成都附中的多元升学路径,“我们学校,不设置平行班,避免给任何孩子贴标签,只设置不同课程、不同目标的班级,将选择权转化为了可落地的成长阶梯,而从暑期夏令营的初次试水,到学期中的路径微调,再到升学前的最终定锚,学生在多次关键选择的节点上,都始终掌握主动权。”

教学实践:
双轨升学满足不同需求,多元路径破解千生千面
面对记者,何光友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首届高三毕业生中,近95%的学生达到一本线,600分以上超半数,同时还有28%的学生收到QS世界排名前200的国外名校录取通知,最终30余人选择到海外深造。“这些数据背后,正是学校构建多元升学路径的直接体现。”
一是学科特长路径。学校设立了五大学科竞赛班,在学生入学前,就会通过暑期夏令营试训、学期试学、统一测评等双向选择机制选拔出竞赛人才,配备专职竞赛教练,组成竞赛班。在入学后,针对不适合走竞赛,但是数学与物理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又将组成强基班,对标顶尖名校强基计划的选拔标准进行培养。
二是语言多元通道。学校开设了德、法、俄等7门免费多语种课程,学生同样从入学夏令营开始,就可以试听两门除英语外的多语种课程,两周后通过双向选择,便可以进入双外语班,“通过多语种课程的学习,双外语班的学生在三年后可以采用第二外语参加高考,有一定的优势。”
三是国内外同步升学渠道。学校没有专门的国际部,但针对英语学科,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雅思课程,大多数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都可以取得不错的雅思成绩。由此,学生在准备普通高考,冲击国内高校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雅思成绩,同步申请外国名校。何光友补充说道,“申请国外学校的学生,由我们的老师帮助申请,不用花钱去找专门的机构,不用进行专门的国际课程学习,这就让许多工薪阶层的孩子,也有了走国际化道路的机会。”

最后,便是各科都比较均衡的学生,则全力备战普通高考,升入心仪的高校。“无论是选择竞赛、多语种升学,还是国内外双轨并行,甚至是专注普通高考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持续地选择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何光友在和学生一起跑步
管理破局:
砍掉2/3行政岗,让专业教师数量翻一番
当然,要让多元选择从蓝图变为现实,并有持续的师资和管理保障,作为一所公办学校,教师从何而来?何光友坦言:“面对多元的升学要求,专业师资不足是最大掣肘。”为此,北二外成都附属中学毅然砍掉2/3的行政岗位,将编制腾挪给多语种教师、竞赛教练等专业人才。
这一决策直接带来师资结构的颠覆性调整,整个学校的外语教师和竞赛教练数量翻了一番。这场“去行政化”改革并非简单的减法。学校将腾出的资源投入课程研发与师资培养:7门外语课程全部配备母语级教师,竞赛班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实验室,强基计划引入高校先修课程。
而更关键的是,管理真空被教师自治项目组填补。学校尝试扁平化治理,鼓励教师按照自身专长自主申报参与管理项目组或学术项目组,例如,有很多年轻老师的孩子在上小学或幼儿园,放学之后父母还没下班,“看娃项目组”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们学校每位老师平均参与1.59个项目组,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何光友表示,“当教师从执行者变为参与者,变为创造者,教育才能真正适配每个灵魂。”
当技术浪潮冲击传统课堂,北二外成都附中的答案始终清晰: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追赶算法迭代的速度,而在于守护“人”的独特性。何光友说:“学校以‘刀刃向内’的改革证明:砍掉行政岗位,实则是为人的可能性腾挪空间;构建多元路径,本质是把定义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找到自身热爱与目标的学生,终将在技术洪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