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法治沃土绽放希望之花 宁德“一老一少”共绘普法新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04:00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是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固盾牌。近年来,宁德市关工委紧扣“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主题,创新打造“乡土+政法+五老+红领巾”普法模式。“五老”作为活历史、活教材,与政法工作者一道用温暖关怀和扎实行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闽东之光:播撒法治种子

因枯燥的说教难以触动青少年的内心,为此,宁德市的法治教育工作者独辟蹊径,借助“五老”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巧妙地将法治知识融入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之中。

据悉,2018年起,宁德市关工委在全市小学四年级和宁德师院大一新生中开展“用好地方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常态化”工作,到目前组织编撰了《闽东小故事》系列7本,共165篇丰富多样的本土小故事。

“‘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是关工委组织的最大优势,也是关工委组织的最大特点。”宁德市关工委主任李过渡介绍,自2022年组建百人“五老”宣讲团以来,通过见证者、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形式,累计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4.7万人次,推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中的法治智慧有效融入青少年教育。

生动课堂:厚植法治根基

“同学们知道宁德的‘法治树’吗?”在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关爱基地,小小普法宣讲员黄雨蒙向前来参观的宁德市、区关工委老干部代表,以及宁师附小、区实验小学、华侨小学师生们讲述“法治树”的故事。

参观“宁德市青少年法治关爱基地”。 宁德市关工委 供图

如今,宁德市关工委在蕉城区人民检察院设立的“青少年法治关爱基地”,以及福鼎市的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霞浦县的“黄光清调解工作室”等地方,都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法治课堂”。

李过渡称,在这里,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五老”将法治知识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悄然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厚植法治根基。

遍地开花:接力法治传承

这种“乡土化”普法模式在宁德全面开花。宁德各地关工委组织“五老”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易懂的“反校园欺凌”“拒绝毒品”宣传展板进校园巡回宣讲,引导青少年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每年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近千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10万多人次。

宣传展板进校园巡回宣讲。 宁德市关工委 供图

在“五老”深情宣讲的同时,一场充满温情的“一老一少”法治接力赛正在上演。在寿宁县下党乡,孩子们扮演当年“移风易俗”中的调解员,“五老”现场指导,让孩子在情景剧中理解法治与德治的融合;在屏南县漈头村,古民居的雕花窗棂间,85岁的李老伯正带着孩子们寻找“藏在古建筑里的法律密码”:“看这‘忠孝节义’的楹联,就是早先的道德律令,是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当80岁的老人与8岁的孩子共读法律条文,当曾经的失足少年成为普法志愿者,我们看到了法治传承的力量。”李过渡对“五老”大手牵“红领巾”小手,关爱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深有信心。

来源:中新网福建

相关文章

    河南渑池县法院:普法宣传“赶大集” 助力乡村振兴“零距离”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4月28日上午,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民法院组织干警到仰韶镇韶华村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赶大集”法治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当天上午,干警志愿者们早早来到集市,悬挂起醒

    新华全媒+|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写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审议之际

    新华社记者罗沙、高敬、魏弘毅2025年4月2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5编、118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这份承载着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法典长卷启,青山入画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

    国家网信办发布《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金歆)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发布《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是首部国家部门层面发布的网络法治综合性年度报告,既是《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报告的续篇,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发展

    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破产审判新闻发布会

    4月25日上午,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2024年度破产审判新闻发布会,该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张永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继伟,审委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张献国出席发布会,部分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受邀参加发布会。发布会上,张永波通报了2024年全市两级法院破产审判基本工作情况

    找寻一滴水的来时路,在江河奔腾中读懂中国

    七天六夜,跨越6000里,这是一堂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课,也是一场沿着南水北调路线对话山河的壮游之旅。4月13日清晨5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贴有“北京水样”标签的水瓶,眼神中满是兴奋与期待。接下来的一周,他们将带着这瓶水跨越大半个中国,溯源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