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及时语|颜宁打假:“造神”就是造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8:35:00    

“19岁清华本科,23岁普林斯顿博士,46岁中科院院士……”这样的履历,你眼馋吗?

以上信息,是互联网上流传的知名科学家颜宁的“成长轨迹”。可是,当人们在羡慕天才的“超能力”时,颜宁本人选择亲自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还请平台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假的!”“谣言!”网络上,关于科学家、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的“履历谣言”层出不穷。醒目的“打假Logo”,体现着背后“流量黑手”的猖狂。

从颜宁的“学神之神”标签,到北大数院韦东奕的“馒头天才”人设……网络上背离常识、过度神话成功人士的谣言不断出现,在误导公众同时,也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比起抹黑式造谣,夸奖式造谣成本小、易传播。例如,对颜宁夸大、虚构个人经历,虚假“造神”,塑造“完美”形象,如果本人没有站出来辟谣,公众很容易信以为真。

“到哪投诉这种说瞎话都不眨眼的啊?”其实早在2019年,颜宁就曾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愤怒。可见,辟谣成了颜宁被迫参与的“拉锯战”。

颜宁在香港理工大学讲解蛋白质的前沿研究 王申/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科学家的成长,往往在某一领域有着过人之处。一些人正是抓住了网民的好奇心,炮制科学家的“开挂人生”,把虚假信息当作一手信息传播,煽动“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凭空收割流量。

谣言“碰瓷”真相,关键是有利可图。“清华学霸趁暑假豪夺两枚奥运金牌”“天才少年19岁获‘脑王’称号”……看到这些吸睛的标题,不少网友会不自主地点击浏览、转发传播,沉浸于对天才的神奇想象,惊叹“别人家的孩子”能力出众,有时还会陷入对自家孩子、自身能力的质疑。

深看一层,当青少年被“一夜封神”的谣言误导科研认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整个社会对科学规律的敬畏。

流量经济对科学精神的侵蚀,值得警惕!

科学家的时间精力宝贵,很多科学家“板凳坐得十年冷”,对互联网关注不高,即便是谣言四起,有时也难以发现。一些虚假信息长期传播,不仅对网络空间造成破坏,更对科学家本人造成影响,百害无一利。

科学家向来秉持科学精神,讲求实事求是。屠呦呦、颜宁等人都曾公开反对被神化,强调科学探索的集体性和持续性,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捧杀式谣言,虽然与直接的网暴攻击有区别,但假的就是假的。谣言横行,容易误导公众对学术成果、科研成就的理解,也会引发网友对科学家成长经历的质疑。

互联网上对科学家“格式化封神”的行为,当打!

谣言屡禁不止,平台不可作壁上观。比如,韦东奕“捐款1600万”“计算月球采样轨迹”等谣言,就因其吸睛的标题而广为传播。煽动性、猎奇性内容大行其道,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应加强与相关辟谣机构的联动,运用算法技术、智能工具等,加大对内容的前置审核,合力“拧干”网络信息的虚假水分。

谣言大行其道,科学尊严需要法治护航。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是治谣的最管用途径。个别网民为蹭热点、博流量,利用AI炮制灾害谣言的行为受到严惩。对科学家造谣,对当事人造成干扰,同样需要严惩,让法律铁腕成为谣言“粉碎机”。

止谣需智,治谣更在众。网民在被谣言误导同时,也可能扮演传播转发的“参与者”角色。治理针对科学家等公众人物的谣言,需要网民提升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对“天才爽文”等不合常理的信息加强思辨,对科学家“开挂”经历理性辨别。只要不信谣、不传谣,谣言就会在“全民拆谎”中销声匿迹、无处藏身。

(安徽时评)

相关文章

    选出你最欣赏的Ta!第四届川渝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网络投票开始啦

    为持续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川渝两地辟谣合力,推进网络谣言共治,共建清朗网络空间,四川省委网信办、重庆市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第四届川渝互联网辟谣优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动。即日起,活动即将进入网络投票阶段,快动动手指,为你喜欢的作品打call!目前,活动已结束征集,共收到作品近700件。《谣言自白书

    重拳出击 严打“治病”虚假广告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范程程)近日,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严厉打击普通食品、普通商品宣称疾病治疗功能等违法广告行为,进一步净化广告市场环境。省市场监管局将食品、保健用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广告列为重点排查对象,严防其虚假宣传疾病治疗功能。通过线上智能监测,对已经发布的广告开展全覆盖扫描,重点核查

    重庆市沙坪坝区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警信息]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台2025年7月28日10时20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28日13:00-19:00,我区除歌乐山街道、中梁镇以外,其余全部镇街日最高气温将升至37-39℃,请注意防暑降温、预防火灾和防范溺水事件。(预警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国气象网)

    两男子造谣传播“昆明驾车撞人案”不实信息,已被刑拘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7月23日中午通报:近日,有网民在互联网上传播虚假“警情通报”,造谣传播在昆明发生一起致多人死伤的重大恶性案件等不实信息,引发大量网民讨论。公安机关迅速核查处置。经查,白某某(男,29岁)、陈某某(男,18岁)2人为博取关注、吸引眼球,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虚假“警情通报”,造成谣言

    捏造粪水谣言网民被刑拘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已初步查明导致异味的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经采样分析确认后随即启动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换水源,供水水质得到有效控制,出厂水质安全。相关事件发生后,有网民在互联网传播一个虚假“警情通报”,谣称“主城区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