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制钱”(这里的制当规制讲)多用铸币,且以年号命名,尤其是新帝登基,命户部官员督造制钱,以彰显新朝气象,那么在收藏中,有些人管表面并无二致的钱币叫做“雕母”、“母钱”、“样钱”,这是什么意思呢?说到这里,我们恐怕得从钱币的铸造讲起了,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我国的钱币史在3000年以上,目前仍可见春秋时期的币种有刀币、布币和圆钱,这可能与我们先祖很早就熟练掌握青铜的炼制工艺有关,在这一点上应该说领先了全世界,让我们华夏子孙可以自豪的宣称,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那么,最早期钱币是怎么制出来的呢?有些人归纳了,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失蜡法、范铸法、翻砂法,并且有学者可以精确的说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用的铜币是用范铸法制造出来的。
所谓“范铸法”全称叫型范浇铸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在两片泥板上,泥雕刻出预制钱币的阴阳两面,然后合在一起放到炉中烧成陶器,灌以熔融的铜水,冷却后便制出了钱币。

这种方法应用了最少1000多年,期间辅以失蜡法铸制了几乎所有的钱币,这两种方法都来自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大概是南北朝时期(具体时间无史料记载)出现了一种更为先进工艺,那就是翻砂法。
所谓“翻砂法”很多人都会有所耳闻,学习机械制造的同学们金工实习期间,都会练习制作砂模,将所要铸制的工件放入砂中,分阴阳两片拓下工件的轮廓,设好流道、进液口、出气口,然后合在一起进行浇铸,冷却后就制出了用于精加工的铸件,机加工行业将其叫做“铸胚”。

这种工艺与范铸法和失蜡法相比,是有优势的,主要体现在制出的制钱更为精细,另外一次翻砂可铸制多枚,这就提高了效率,可以精确的说,翻砂铸币法应用到了清末的宣统通宝。

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雕母”、“母钱”和“样钱”就来自于翻砂法铸钱工艺,所谓“雕母”(也称祖钱)就是能工巧匠根据官员的要求,手工雕出的钱币模型,材质有可能是铜、木或者象牙,雕母都是精品,都是所谓的匠心营造,它们光滑细致,外圆没有棱角,字口细瘦高挺、深峻飘逸,极具收藏价值,但数量上却十分稀少。

所谓“样钱”是以雕母为模直接铸造出来的,雕母有大有小,大一点的用于铸制样钱,因此样钱比普通钱大,也叫“大样”,各级官员会逐级审查样钱的质地,最后呈交皇帝御览。

所谓“母钱”也是以雕母为模用翻砂法铸制出来的,雕母数量稀少,非标金贵,不可用于大量铸制流通币,因此这个任务就由母钱来承担,但母钱也是十分稀少的,也是十分精致的,数量上还没有样钱多,质量上仅次于雕母,所以现今存世的母钱价格要高于样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几种钱币的由来,就收藏而言,雕母寥若星辰,市面上基本见不到,母钱藏家手里有,但一般不会公开叫卖,想买得找熟人,样钱(大样)市面上卖的很多,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块不等,适合普通玩家收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几枚。
剩下的最多的就是母钱制出的普通钱了,它们数量巨大,价格从几块到几百块不等,特殊的也有几千几万块的,新手玩家要从最常见的小平钱玩起,喜欢哪朝买哪朝,最多几百块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