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夏威夷基地珍珠港。

结果,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这一天后来被美国定为“国耻日”。
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从而也导致“二战”局势大变,最终导致德、意、日轴心国战败投降。
对于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个说法一直萦绕着:这是美国人的阴谋,故意让日军偷袭成功。而且,从表面上看,日军的偷袭很顺利、成功,其实战略意图并未达到。
我们今天就梳理一下纷繁的历史资料信息,探寻这个事件被掩盖的真相。
这个事件的疑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早就有珍珠港被日本偷袭的战略推测。
珍珠港(Pearl Harbor) 位于瓦胡岛,属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也是美国夏威夷州府所在地。

夏威夷群岛是太平洋的交通要冲。美国在珍珠港最初修建了舰艇修理厂、干船坞、燃料供应站、码头等军事设施。在1919年和1922年建造了潜艇基地和航空站。
1921年,美国出版了《太平洋海上霸权》一书。四年后,该书的一部分内容被创作为小说《伟大的太平洋战争》,书中描写了一支日本舰队偷袭珍珠港、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情况。
随后,这本书被日本海军参谋部译成日文,列入海军大学的课程。
珍珠港距离日本本土约3500多海里,距美国本土约2000海里。
珍珠港,则被美国视为霸居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得到高度重视和建设,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之一,可停泊500艘舰船,还可以为航空母舰、核潜艇、巡洋舰等大型海军舰只提供维修、保养等服务。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崛起、扩张,美国被日本视为潜在的最大敌人,美日矛盾逐渐加深。
对于这样一个孤悬海外但非常重要的军事基地,美国不可能掉以轻心,尤其是首要防范日本的觊觎。

第二,美国军方已预料到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月27日,也就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的约十个多月,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 C. Grew)在发给国务院的电报中说道:“日本军方似乎正在计划在美日失和的时候袭击珍珠港”。
这个信息引起了美国的重视。美军海军和陆军对此也进行了积极回应。
尤其是,夏威夷海军航空兵司令贝林杰少将和陆军航空兵司令官马丁少将制定的《陆海军共同航空作战协定》中设定的战局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拂晓,日本六艘航空母舰进攻。这和后来的事实一模一样。

可以说,珍珠港受到袭击,对于美国军方来说是意料之中的。
第三,中国军方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计划的密电,并且预先提醒了美国。
1940年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的银行存款。
一直关注日本情报的中国国民党中统人员、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发现,从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务省与其驻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总领事馆之间的密电突然增多。
他通过对情报研究,惊讶地发现日军电码的内容主要是珍珠港美军情况。日军电文中还频繁提到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舰只数量最多,檀香山总领事回电“是星期日。”这便是后来日军选择12月8日(星期日)偷袭珍珠港的重要依据。

1941年12月3日,也就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前几天,池步洲截获了一份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其中要求:
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截然行动。
池步洲认为,这是日军密码隐语“东风,雨”(日美开战)的先兆。
这份密电译文,被迅速呈送给蒋介石。蒋介石则派人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人员,让其急报美国政界和军方。
但是美国方面并未重视。
第四,英国首相丘吉尔预先紧急警告美国珍珠港即将遭袭。
美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著作《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中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的阴谋。
他在此书中提到:1941年11月26日,也就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前两周,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收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珍珠港即将遭遇袭击”的紧急警告。

然而奇怪的是,罗斯福的反应竟然是要求遣散了珍珠港舰队的空中防御力量。结果使得日本偷袭顺利成功。
当然,丘吉尔11月26日致罗斯福的这份信函,是两人通信中唯一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第五,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军已有军事战备。
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军突然向珍珠港调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并在袭击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袭击当天原本是例行的星期天休假),进行战备值班。
还有,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军突然将一些战斗机分散到偏远小机场,留在主机场的飞机则空着机库不用,而是整整齐齐摆在跑道上,给人一种所有的飞机都在的假象。而且,袭击发生后,升空作战的战斗机都是从小机场起飞的。
这些不合常理的军事调动,在反映珍珠港事件的电影《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叙述。

第六,日军发出对美宣战的最后通牒,送达时间莫名其妙地被延迟。
外界一直认为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其实这是对日军的误会。
从当时至今,几乎所有人一直认为,日军偷袭珍珠港是自不量力、摸老虎屁股,是给自己找苦果。
其实当时日军乃至日本当局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并没吃错药。包括偷袭珍珠港的日军主要指挥官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是海军科班出身,曾参加日俄战争,随后在日本海军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后来历任日本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日本海军高官。珍珠港事件前夕,他担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海军大将。

他对美国的实力有着深刻的了解,因而最初反对与美国开战。
但是当日本大本营确立了与英美开战的战略方针后,他便一改初衷,主张以突袭手段力求在开战初期就一举全歼或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不断对美国实施主动进攻,使其无法积蓄与日本对抗的力量。
而且,山本五十六曾在战前预言:即使通过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也只不过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优势。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
他很清楚,这个战略的第一步突袭珍珠港就是一场赌博。因而他的作战计划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对美送达宣战的最后通牒,而且不能迟于攻击前30分钟;二是击沉美军三艘航空母舰。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击美国的士气,将其逼回谈判桌,签订互不侵犯的协定。
为了保障完成作战计划,他选择了与珍珠港地形相似的日本鹿儿岛湾,提前几个月指挥联合舰队开始了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模拟训练。
然而,事与愿违,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40分,美国国务卿赫尔才收到对美宣战的最后通牒。这比日本外交部预定的时间晚了四十分钟,珍珠港战斗已经打响二十分钟。

赫尔难以掩饰的愤怒说道:“我任职五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卑鄙的政府和如此虚伪歪曲的文件!”
日本本来计划名正言顺地宣战,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卑鄙无耻的偷袭。
由此激起了美国举国愤慨,第二天美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第七,美军有意麻痹军事情报。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晚上,美军军舰击沉了一艘侦察珍珠港的日军舰艇。第二天,日军大批军机飞向珍珠港方向时,美军驻珍珠港的雷达部队汇报“发现大量可疑飞机”。
然而,美国军方并未为此警觉、积极采取行动,似乎无动于衷。
第八,日军的突袭计划并未成功。
当时日军突袭珍珠港计划的重要目标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
然而,美军的这三艘航空母舰根本就不在珍珠港,幸免于难:“萨拉托加号”在圣地亚哥维修,“列克星顿号”几日前驶离珍珠港,“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海洋上。

结果,日军以6艘航空母舰、441架飞机的兵力参战,阵亡二百余人的代价,只是击沉了美军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炸毁188架飞机,三千多人伤亡,一批船只、飞机及建筑受损。
因此,突袭珍珠港成功后,对于前来祝贺的部属,头脑清醒的山本五十六淡淡地说道:“我们只不过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日军突袭珍珠港引发的后果,众所周知。
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并且随后签署了对日本的正式宣战声明。
随之,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纷纷对日本宣战。
也即,日军突袭珍珠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
美国及其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轴心国的覆灭。
由此,也导致了盟军的胜利,尤其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长期以来的支配性地位。

所以,珍珠港战役是具有历史决定性意义、对人类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日本没有想到,或者说突袭珍珠港之后才发现,自己捅了个大篓子,跌入一个无底的灾难深渊,无异于自掘坟墓。
所以,针对以上的诸多疑点,世人尤其是很多日本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阴谋,或者说是美军的“苦肉计”,目的是以较小的代价,唤醒民众的觉醒和同仇敌忾。
当然,这只是单方面的推测。幕后真相,尚待历史档案进一步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