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1岁男子服用护肝片。来养肝降酶,坚持3年后情况如何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13:00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肝脏健康更是备受瞩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肝病患者数量已超 3 亿,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对肝脏养护的急切需求。市场上各类护肝产品琳琅满目,它们是否真能如宣传般有效?一位 31 岁男子坚持服用护肝片 3 年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肝功能异常的警钟乍响

肝脏,作为人体的 “代谢大管家”,默默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储存等诸多重任。一旦肝功能出现问题,转氨酶升高这一指标就像警报器,会发出信号。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的张鸿飞教授曾指出,肝功能异常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各类肝病的共同 “信号灯”,背后可能隐藏着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隐患。

故事的主人公,这位 31 岁的年轻小伙,在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转氨酶指标亮起了红灯。谷丙转氨酶(ALT)达到 78U/L,谷草转氨酶(AST)为 65U/L,而正常范围是 ALT≤40U/L,AST≤40U/L。看到体检报告上这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他心里 “咯噔” 一下,可又不愿相信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他没有选择去医院深入检查,探寻转氨酶升高的根源,而是想着图个方便,直接走进家附近的药店,买了几瓶护肝片,打算自己 “养肝降酶”,开启了一段自以为正确的护肝之路。

护肝片,到底是 “救星” 还是 “迷药”?

在各大药店的货架上,护肝片是常见的非处方药物。它的主要成分多是水飞蓟素、甘草酸二铵等从植物中提取的精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的李翔主任医师介绍,在轻度肝损伤的辅助治疗中,护肝片确实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它绝不是能包治所有肝脏问题的 “万能神药”。

从药理作用来看,护肝片主要从三个方面呵护肝脏:其一,像水飞蓟素这类成分,就像一个个 “清洁小卫士”,能清除肝脏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对肝脏造成的损伤;其二,部分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仿佛给肝脏的炎症 “泼冷水”,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其三,某些成分还能助力肝细胞 DNA 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2020 年《中国肝脏病杂志》发表的一项 Meta 分析表明,水飞蓟素在降低转氨酶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不过这种效果比较有限,而且它无法从根本上铲除肝损伤的 “罪魁祸首”。

三年 “护肝”,状况百出

我们再回到这位 31 岁男子的经历。他每日严格按照护肝片说明书的剂量服用,可生活方式却没有丝毫改变。依旧在下班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熬夜到凌晨;饮食上,外卖成了家常便饭,油炸食品、高糖饮料从不忌口;运动更是想都别想,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第一年复查时,满心期待肝功能指标好转的他,看到报告却傻眼了,肝功能指标几乎和去年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改善。但他并没有反思自己的做法,而是安慰自己 “药效发挥需要时间,再坚持坚持肯定行”,于是继续日复一日地服用护肝片。

到了第二年复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糟糕。转氨酶数值不降反升,ALT 飙升至 92U/L,AST 也达到了 83U/L。体检医生看着报告,神色凝重,建议他赶紧去肝病专科门诊详细检查,可他还是心存侥幸,固执地认为护肝片迟早能发挥作用,不仅继续服用,还擅自加大了剂量,想着 “加大药量,效果肯定更好”。

时间来到第三年,他的身体终于不堪重负。除了转氨酶持续升高,ALT 达到 115U/L,AST 为 98U/L,还开始频繁感到乏力,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吃饭也没了胃口,以前爱吃的美食现在看着都觉得腻。在身体的强烈抗议下,他终于慌了神,不得不前往三甲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背后的真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医院里,经过一系列全面细致的检查,医生给出了诊断结果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中度脂肪肝阶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显示,NAFLD 如今已跃居我国第一大肝病,发病率高达 29.2%,并且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深究这位男子患病的原因,和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他身高 175cm,体重却有 90kg,计算下来 BMI 达到 29.4kg/m²,妥妥的超重状态。工作上,他压力巨大,项目一个接一个,熬夜加班成了常态。饮食毫无规律可言,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还偏爱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汉堡、薯条、炸鸡是他的最爱。至于运动,在他的生活里几乎不存在,出门不是打车就是坐地铁,日常步数少得可怜。而他这三年来,仅仅依靠护肝片,却不改变这些导致肝损伤的根本因素,就如同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上只洒了几滴水,根本无法阻止肝脏健康状况的恶化。

科学养肝,正确的打开方式在这里

面对男子的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的贾继东教授表示,真正行之有效的护肝方法,必须多管齐下。

明确诊断,精准出击

当发现肝功能异常,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赶紧去医院,让专业医生明确病因。因为不同肝病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要是脂肪肝,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还得借助药物干预;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得依靠免疫抑制剂;药物性肝损伤则首先要停用那些会损伤肝脏的药物。只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

健康生活,筑牢根基

合理膳食是关键。要远离高脂低糖食物,多给身体补充新鲜蔬果。想象一下,每天清晨,给自己准备一份色彩丰富的蔬果沙拉,生菜、黄瓜、番茄、苹果、蓝莓等搭配在一起,既美味又营养。适量运动也不可或缺,每周至少保证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下班后去公园慢跑,感受微风拂面,让汗水带走身体的毒素。酒精对肝脏来说,就像一把 “毒药”,一定要戒烟限酒。作息也要规律起来,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夜晚是肝脏自我修复的黄金时间,只有睡好了,肝脏才能活力满满。

定期监测,防微杜渐

定期体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肝病家族史、肥胖、患有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更要时刻关注肝脏健康。可以每年安排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项目,把肝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护肝产品,该怎么用?

中国肝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护肝产品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绝不能替代正规标准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感染科的黄晓波教授建议,使用护肝产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长期服用,一般来说,连续服用不超过 3 个月为宜。在服用期间,也要定期检查肝功能,看看效果如何。要是服用一段时间后,肝功能没有明显改善,或者身体症状反而加重,必须立刻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肝脏健康的警示灯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肝脏发出的这些健康警示信号:如果持续感到乏力,提不起精神;眼睛、皮肤发黄,像被染上了一层黄色;尿液颜色加深,如同浓茶一般;右上腹时不时感到不适或疼痛;腹部肿胀,下肢出现水肿;皮肤莫名瘙痒,还长出了蜘蛛痣,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拖延,赶紧去医院检查,别让小问题拖成大毛病。

在医生的悉心指导下,这位 31 岁男子终于走上了正确的 “养肝之路”。他果断停用了自行购买的护肝片,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定了个性化的减重计划。仅仅 3 个月,他就成功减重 8kg。饮食上,他彻底告别了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每餐都以蔬菜、优质蛋白为主。每周坚持进行 3 次有氧运动,每次 45 分钟,汗水见证着他的努力。睡眠习惯也大为改善,每天都能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6 个月后复查,好消息传来。他的转氨酶明显下降,ALT 降至 52U/L,AST 为 48U/L,已经接近正常范围。肝脏超声检查也显示,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减轻,他的肝脏正在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

    红棉“新”声上线!广州为“三车”司机送上健康护航大礼包

    4月29日上午,广州市红棉“新”声利益协调机制发布暨“三车”(网约车、出租车、货车)驾驶员健康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举行。活动上,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发布“红棉‘新’声利益协调机制”,将建立协商共治、诉求表达、纠纷化解、权益保障、风险预警、全域友好等6项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广大

    “237能量碗”上市,赛百味如何改变“健康餐=不好吃”?

    从单纯“吃草”到膳食均衡,从盲目追求“低热量”到“按需所食”……在国家层面,“健康中国2030”战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推出;在消费者层面,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当前,以营养均衡、科学膳食、健康美味为亮点的健康餐饮品类再次迎来机遇。多家知名餐饮企业依靠强大的研发和供应链,不断在健康餐饮赛道开疆拓土。近

    一小时连救两人!这位警花好样的

    近日,广州一名八旬老人路上突发不适,遇到热心司机出手相助。巧的是,这位热心女司机既是一名女教师又是一名女警察。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融合创新教研中心老师朱家慧用一番“教科书式”操作,安全护送老人回家,又“顺手”制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朱家慧如何连救两位老人,在这短短一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天中

    不粘锅出现这些情况千万别用,你知道吗丨有话聊

    不少人家里都有平底不粘锅,由于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给很多人做饭带来了便利。然而不粘锅使用不当却可能破坏涂层,比如干烧,用尖锐的铁铲炒菜,洗锅时用铁刷等。不少不粘锅产品的涂层是特氟龙或聚四氟乙烯,这些脱落的涂层容易被人摄入体内,而有的材质的涂层则很难排出体外,会一直在人体内堆积,长此以往,对我们的健康

    年龄越大越要少锻炼?医生强调:尤其这3种运动,做多了是在减寿

    秋日的阳光透过银杏叶,在养老院的步道上织出金色光斑。 72 岁的张奶奶扶着栏杆缓缓踱步,膝盖传来的钝痛像潮汐般时涨时落。她望着远处草坪上打太极的老人们,想起年轻时在田径场上如风的日子 —— 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曾经引以为傲的运动习惯,如今竟成了关节的 "催命符"。一、 岁月刻刀下的身体密码: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