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答好五问促增收丨从“颜值”到“价值”——红河美丽乡村的“双向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0:00    

崭新的民居掩映在绿树繁花间

整洁的石板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院落

田间稻浪翻滚与山间云海交织成画

…………

走进红河的美丽乡村

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红河州通过规划引领、绿美经济等创新实践,不仅让昔日“藏在深闺”的乡村焕发新颜,还让“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从“环境美”到“产业兴”,从“生态优”到“百姓富”,红河大地正在上演美丽乡村的“双向奔赴”。




美丽乡村入画来




规划引领:擘画乡村“新画卷”




雨后初晴,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民小组被薄雾笼罩,层层叠叠的梯田环抱着错落有致的蘑菇房,潺潺流水声伴着袅袅炊烟,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这里的蘑菇房和梯田相映成趣,仿佛人间仙境。”湖北游客张一凡的赞叹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在村民高干文家的庭院里,立体式“隧道鸡笼”引人注目:木栅栏内外,土鸡啄食、青菜吐翠,形成“鸡粪肥菜、菜叶喂鸡”的生态循环。“游客既能现场体验农耕乐趣,又能线上认养土鸡,我们收入也比过去可观多了。”高干文笑着说。


阿者科


“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据新街镇爱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沅顥介绍,阿者科村的实践依托传统村落肌理,让每一户庭院都成为生态展示窗、游客体验点,让乡村旅游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变成“沉浸式参与”的体验游,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更宽了。


阿者科村的蝶变,正是红河州以规划为笔、描绘乡村新图景的生动缩影。红河州以村庄规划为“先手棋”,打出乡村建设“组合拳”。全州1151个村庄实现规划全覆盖,同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1+1+5”重点任务。


绿美乡(镇)、绿美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河州建成省级绿美村庄58个、州级绿美村庄2845个。阿者科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红河美丽乡村的“金名片”。




绿美经济:激活乡村“新动能”




美丽乡村的“颜值”,如何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价值”?红河州的答案是:发展绿美经济。


弥勒市福城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居民小组,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用12年时间将3500亩玫瑰花从景观作物变成“致富花”,闯出了一条玫瑰花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2024年,小河边居民小组玫瑰花产业综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95%的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达6万元。居民黄海东不仅经营便利店,还建起烘干房进行玫瑰花初加工,他感慨道:“环境变美了,腰包变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弥勒市福城街道小河边村玫瑰花


小河边居民小组的创新发展不止于此,打造的1314步“一生一世”玫瑰花步道、“520集体婚礼”等特色项目,以及连续举办三届的“520玫瑰花节”,累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民俗表演,还能体验制作玫瑰花饼、玫瑰酱等特色产品,真正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


这样的“颜值变现”故事处处可见:河口县八条半村民小组以边境幸福村建设、“四位一体”项目为契机,建成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庭院经济让每户农户年均增收近1万元;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龙泉社区2000亩金边玫瑰花带动各族群众增收312万元,打造“浪漫苗乡·玫瑰小镇”,路亚钓场、花海露营地等项目将带动今年旅游人次增长5万人以上,村集体增收7万元;石屏县哨冲镇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让最炫“彝族风”拉动旅游经济新业态,打响文化旅游新品牌,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50万元……


八条半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年上半年,红河州整合各级资金,新改建农村公路282.7公里,建成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645个,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快车道”。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正催生出一股蓬勃发展的绿美经济新动能。各地通过盘活生态资源,让乡村“颜值”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价值”,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共治共享:书写乡村“新答卷”




颜值蝶变催生发展活力,美丽成果如何反哺乡村发展?红河州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走进绿春县平河镇东斯村委会太红村民小组,宽阔的村道串联起斑斓壁画与精巧亭台,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构成了一幅边境幸福村的和谐画卷。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村庄,如今已成为“千万工程”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见效的典范。


绿春县平河镇东斯村委会太红村 图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太红村的蜕变始于一场村民自发组织参与的“破立之战”。在镇党委和政府、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主动拆除各类建筑51处,自愿退让土地20余亩,共同参与美丽村庄建设。村内日常管护有序,确保了建设成果的长效与活力。


“游客多了,垃圾也多了,但我们有妙招。”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钱保兴指着垃圾桶说,随着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社区在人居环境提升上精准发力:组建专职保洁队,对主干道、背街小巷开展常态化清扫,既守护了洁净环境,又创造了就业岗位;新建、改造厕所132座,建立健全保洁、卫生收费和评比制度,每季度开展“卫生家庭”评选,营造出“比干净、比整洁、晒评分”的浓厚氛围,由此形成“旅游增收—环境提质—更多游客”良性循环,让美丽资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


黑泥地社区 张萌倩 摄


乡村治理是根基,更是动力源。近年来,红河州深化“网格化+”治理模式,以党建“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文明创建结出硕果,蒙自市、开远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通过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一个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共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成形,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制度基石。


从规划引领绘蓝图,到绿美经济促增收,再到收益反哺护生态,红河州美丽乡村的“双向奔赴”,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颜值”与“价值”的相互成就,不仅让乡村焕发新颜,还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共享发展红利。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红河大地上必将涌现更多“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李颖(实习)

相关文章

    永昌: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一村一品”勾勒乡村新图景

    建成高原夏菜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千亩标准化示范片区、开展有机蔬菜种植试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近年来,永昌县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为引领,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节水、生态多元方向转型。走进六坝镇下排村,1800亩张杂谷如一片绿

    汝城县: 爱心助学情暖寒门学子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生祥 郴州报道“3000元的资助金,对他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我而言却格外沉甸甸,这不仅是一份物资支持,更是温暖关怀和托举力量,令我感激万分、备受鼓舞。”站在汝城县一中圆形报告厅台上,2025级大学新生宋娜英眼噙热泪坦露心迹,令人动容感怀。汝城县举办2025年奖励特优大学新

    遵义乡村医生黄雅礼,四十年“医”路守护!

    四十年前,黄雅礼踩过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的泥泞小道,木药箱里面只有一个听诊器和几盒药片;如今,他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医疗箱里的血压计、血糖仪和药品等排得整齐。路硬了,药全了,可他走向乡亲的脚步,还像当年那样急切。把心种在乡野间黄雅礼的行医梦,藏在儿时跟着父亲出诊的记忆里。“我家世代行医,父亲是村里的赤

    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

    王中伟 摄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立秋后,美丽的大明湖

    省文化和旅游厅切实加强旅行社旅游团队安全管理工作

    本报讯(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李永皓)近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加强旅行社旅游团队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立足旅游团队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旅游包车、出入境管理、食品安全五个方面,对旅游团队的工作提出严格要求。青海省旅行社协会、全省各出境旅行社及重点入境旅行社负责人参会。在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