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黄雅礼踩过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的泥泞小道,木药箱里面只有一个听诊器和几盒药片;如今,他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医疗箱里的血压计、血糖仪和药品等排得整齐。路硬了,药全了,可他走向乡亲的脚步,还像当年那样急切。

把心种在乡野间
黄雅礼的行医梦,藏在儿时跟着父亲出诊的记忆里。“我家世代行医,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他告诉记者,那时的竹元村山高路远,父亲背着药箱在山路上奔波救人的背影,在他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1985年,从遵义市南白卫校毕业的黄雅礼,放弃了留在原遵义县中医院的机会,毅然回到竹元村,接过了父亲的药箱。“作为土生土长的竹元人,我对家乡很有感情,加之父亲年纪大了,这里又没有其他医生,所以当时选择回来我没有丝毫犹豫。”黄雅礼这样说道。
竹元村地理位置偏远,下辖41个村民组,村民突发疾病常常需要黄雅礼上门诊治。有一次,一位村民上门求助,即将临盆的妻子遇到了困难,黄雅礼二话没说急忙和村民一起往回赶,平时步行需要两个小时的路程,仅用了一个小时便赶到了。经过近10个小时,黄雅礼成功处置胎儿脐带绕颈的危急情况,化险为夷,母子平安。
除了日常接诊,黄雅礼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中。早年,不少乡亲觉得“疫苗可打可不打”,接种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他背着疫苗挨家挨户做工作,上门接种。
“那时候我们要到山盆镇卫生院取疫苗,往返步行要将近10个小时,但是苦于没有保温箱,只能采取土办法,把老南瓜的瓤掏空,将疫苗装进去,确保疫苗的有效性。”黄雅礼告诉记者。

经过黄雅礼二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竹元村的疫苗接种率从早年的“几乎为零”,逐年攀升至2011年后的95%以上,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部分曾困扰村庄的传染病甚至彻底消失。
群众健康放首位
彼时,药品匮乏、乡亲们生活拮据,“看病难”是摆在眼前的硬骨头。“先看病,钱有了再说。”每当看到村民因为暂时付不起药费,忍着病痛不好意思开口的样子,黄雅礼总是主动提出来,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我们大家都知道,到黄医生这儿,没钱也能先治病。”村民王弟珍说。
那些年,黄雅礼的抽屉里攒下厚厚一摞记账本,上面记满了村民的欠费金额,但他从未登门催过一次,他说:“治好村民的病是最重要的,群众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结核病曾是竹元村的“顽疾”,最多时村里发病量高达近二十人。黄雅礼坚持每天入户送药、督导服药,盯着每位患者按疗程吃完最后一粒药。“结核病人最怕断药,一断就可能复发,还会传染家人。”如今,村里每年管理的肺结核病人仅一两例,这样的变化,让黄雅礼感到很欣慰。
“高血压要少吃盐”“糖尿病得控制糖”……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院坝角落,他总像“话痨”一样念叨,这些琐碎的健康提醒,慢慢让乡亲们养成了定期测血压、血糖的习惯,慢性病防治意识悄然提升。
乡村“医”靠代代续
四十年间,黄雅礼不仅是行医人,更是乡村医疗变迁的见证者。
刚回村时,卫生室只有一张旧木桌、一个药柜,药品常常“断货”,他每天要走数十里山路出诊,脚印遍布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而现在,随着一项项医疗改革政策逐步落地,基层医疗机构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原本只有两名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升级为拥有11人医疗团队的芝麻镇卫生院竹元村院区。崭新的诊疗室里,B超机、心电图机、验血机等设备齐全,药品供应充足。该园区医疗服务范围还辐射到毗邻的播州区平正乡、仁怀市喜头镇等地。
“政府投入越来越多,我们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块涨到了几千块,年轻人也愿意来村里当医生了。”黄雅礼笑着说。工作之余,黄雅礼总带着年轻医生走村入户,教他们认山路、记病情、学沟通:“山里行医,不光要懂医术,更要懂人心。”
在同事王贵伦眼中,黄雅礼是一个对病人有耐心、做事很细心的医生;同事孟永大深受黄雅礼的感染,他表示,不管是对病人关心的态度,还是行医用药的经验和理念,都让自己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同事廖洪则深刻感受到了黄雅礼作为前辈对自己的指导,对于他将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而心存感激。

医疗条件好了,但乡亲们如果生病了,还是习惯找黄医生。“黄医生晓得我的老毛病,找他踏实。”村民张清荣这样说道。
明年,黄雅礼就要退休了,但他没打算停下脚步。“只要身体还能动,乡亲们喊一声,我立马就到。”站在竹元院区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他的眼神像四十年前刚回村时一样坚定。
据了解,目前,像黄雅礼一样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在我市共有4643人,他们用精湛的业务诠释着医者仁心,成为乡村最坚实的“医”靠。
全媒记者:向婧 陈开艳 徐晃
编辑: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