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与你乡见丨岭南文脉传奇:北滘碧江曾走出25位进士与147位举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34:00    

在岭南水乡的氤氲烟霞中,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画卷,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书写着科举传奇。这座同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中国传统村落”双国家级称号的古村,自宋代起便文脉昌盛,孕育出25位进士、147位举人,以傲人成就成为岭南大地的文化高地,尽显“文乡雅集”风华。

碧江古建群。

青砖黛瓦藏古韵,千年村落展风华

踏入碧江村,时光的齿轮仿佛悄然倒转。斑驳的青砖黛瓦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精美的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里堪称一座鲜活的岭南古建筑博物馆,每一处古迹都是历史馈赠的珍宝,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碧江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1985年,象岗与蟹岗出土的汉代墓群及陶器,印证了此地自汉代起便是居民聚集区。而大规模建村,则始于南宋初年,近千年的时光流转,为这座古村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职方第“视履考祥”的苏氏家训赫然醒目。

职方第是碧江村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宅邸,占地20余亩,青砖屋宇鳞次栉比,园内绿树成荫,奇石假山与池塘凉亭相映成趣,移步换景间尽显昔日望族的奢华与雅致。“职方第建于清道光年间,前后历时十余年才完工,大厅里的四根大柱是从南洋运回的铁力木,价值连城。”在碧江生活了40多年的导游霞姐,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这座宅邸的主人苏丕文,曾任兵部职方司三品官员,后被晋赠荣禄大夫(从一品),衣锦还乡后建造了这座气派非凡的宅院。职方第为四进两天井格局,前三进为大厅,最后一进是高达16.8米的镬耳山墙三层通堂楼房,气势恢宏。《顺德县志》曾形容其“楼房高五至六丈,遥望之如浮阁高出林表”,足见其壮观。

碧江金楼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职方第的后花园,便来到了声名远扬的碧江金楼。这座二层木质小楼雕龙画凤,贴满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里,流传着一段“金屋藏娇”的浪漫故事,让人不禁遥想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雅生活。“古代只有帝王家才能雕龙画凤,碧江金楼一楼卧室门口雕龙,二楼雕有凤凰,彰显了主人身份的尊贵。”霞姐介绍道。金楼原名“赋鹤楼”,本是苏氏望族雅集赋诗的藏书楼。后来,苏丕文的孙子苏百诩迎娶了当时法务大臣、南海人戴鸿慈的长女戴佩琼,为了彰显身份,将藏书楼改建成金楼。由于戴佩琼被慈禧太后认作干女儿,金楼也因此染上了皇亲国戚的尊贵气息。金楼二楼还留有刘墉等清代名流的字迹,奢华之中更添几分文雅。

苏氏私塾保存至今。

诗书传家育英才,科举鼎盛耀岭南

碧江村素有“文乡雅集”的美誉,自古以来文风昌盛,科举人才辈出。据《碧江志》记载,从宋元祐清乾隆年间,碧江村共走出25名进士,147名举人贡生,其中不乏苏之奇、苏葵、苏珥、梁若衡等著名学者和仕宦名人。

如此辉煌的科举成就,源于碧江村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悠久传统。碧江始祖苏绍箕年轻时曾就读于广州白云山月窑庵家塾,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官至武阶正一品,掌管四方兵事,辞官南下后,更将中原的诗书礼仪与家国情怀带到岭南。其子苏世矩定下严格家规,督促儿孙勤耕苦读,为碧江苏氏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据统计,在隆兴元年(1163年)到宝祐四年(1256年)的90多年间,苏家就出了5名进士,其中4位官至五品以上,堪称科举佳话。

随着各姓氏先民陆续定居碧江,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将诗书传家的理念深深植入这片沃土。南迁到泮浦的梁姓移民,受“耕以致富、读可荣身”儒家思想的影响,文风日益兴盛。明清时期,碧江兴办教育之风盛行,除了书院、社学等官办教育机构,各氏族大多设立私塾。明万历年间,村民梁维屏在村中建起泮浦书院,聘请老进士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相传状元伦文叙也曾在此求学。据《顺德县志·选举卷》记载,泮浦共出了2名进士、16名举人,村中还曾建有“十八学士”牌坊,以彰显此地的文化昌盛。

碧江人才辈出,走出了25位进士。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碧江村人才济济。明代布政使苏葵自幼聪慧好学,常常在碧江村的书塾中秉烛夜读。尽管多次科举落榜,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金榜题名。任职期间,他不仅政绩卓著,还著书立说,传播文化。其作品《吹剑集》中,收录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和文化传承的深刻见解,至今仍在岭南文化典籍中散发着耀眼光芒。清代“惠门四俊”之一的苏珥,师从岭南大儒惠士奇。求学期间,为了能向老师请教问题,他常常徒步数十里前往惠士奇居所。学成归来后,苏珥在碧江村设帐授徒,培养出众多文化英才。他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术讨论,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子不仅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苏珥本人著有《月波楼集》等作品,其诗词文风清雅,在岭南文坛颇具影响力。

亦渔家塾。

碧江清代学童课本。

清代后期,职方第内的“亦渔家塾”见证了苏家崇文重教的家风。这里至今留存着宣统皇帝老师温肃等名流批改的学童习作真迹。据说,温肃当年被碧江村浓厚的学习氛围所吸引,不仅悉心指导学子课业,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学问,留下了许多珍贵墨宝。

直至今日,碧江村的昌盛文风依然镌刻在代代相传的家训之中。在职方第,“视履考祥,退让明礼”的苏氏家训赫然醒目。这八字家训源于《易经》,碧江苏氏将其奉为处世准则,时刻警醒子孙修身立德。

文旅融合焕新彩,种德传礼续文脉

漫步碧江村,岭南古建筑星罗棋布,它们宛如凝固的文化诗篇,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据统计,历史上碧江村曾有各姓祠堂80多间,如今仍保留有明清古民居300多间、祠堂20多间。其中,慕堂苏公祠以精湛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著称,屋脊上栩栩如生的鳌鱼雕塑、门楣上繁复精美的花鸟图案,无不展现着岭南建筑的独特美学。

如今,慕堂苏公祠已变身为碧江村史馆,成为展示古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新时代,碧江村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精心修缮古建筑,开发特色文化线路,让碧江金楼、慕堂苏公祠等文化符号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广雅中学碧江校址(振响楼)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让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交相辉映。

慕堂苏公祠已变身为碧江村史馆,成为展示古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碧江村与当地小学携手,推出“种德礼”等特色活动。“种德”二字源自碧江种德堂,即苏氏大宗庙,这座庙宇是为祭祀碧江苏氏始祖、顺德科举第一人、宋代抗金英雄苏太尉苏绍箕而建。清代苏氏后人苏珥在《苏氏种德堂永泽记》中写道:“子孙善与不善,由于祖宗之所积有厚薄,是则积之宜厚,而德不可不种也。”他认为培养德行是为子孙谋划未来的根本,因此,“种德礼”旨在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

碧江社区党委书记方志濠表示,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结合碧江在科举文化中取得的不俗成绩,将“种德礼”打造成文化品牌,将崇文重教的传统与对品德、才学的认知等历史文化,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碧江村的进士举人数量在全省范围内堪称佼佼者,这一成绩实至名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孵化团队、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副总工程师李睿对碧江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他指出,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历代进士的统计工作,一般从明永乐以后才相对准确,而北宋到明洪武期间的数据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全面、详尽地统计比之下,地方科举的举人数量统计工作难度更大,更难以做到精确无误。在这样的背景下,碧江村的进士举人数量依然能够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这充分彰显了其在科举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蕴。此外,他还强调,民间素有“顺德祠堂南海庙”的说法,在顺德的祠堂之中,又以碧江的祠堂最为出色。基于此,碧江村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祠堂古建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大力打造科举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文字、图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红玲

相关文章

    与你乡见丨岭南文脉传奇:北滘碧江曾走出25位进士与147位举人

    在岭南水乡的氤氲烟霞中,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画卷,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书写着科举传奇。这座同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中国传统村落”双国家级称号的古村,自宋代起便文脉昌盛,孕育出25位进士、147位举人,以傲人成就成为岭南大地的文化高地,尽显“文乡雅集”风华。 碧江古建群。青砖黛

    山东+贵州、村晚+村超,这场“泉民大舞台”太嗨了!

    近日,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人声鼎沸、灯火璀璨,“泉民大舞台”鲁韵黔风·村超村晚嘉年华活动火热启幕。作为山东与贵州两地文化交融的盛事,活动以“村晚+村超”双IP为纽带,通过“体育+文旅”的创新形式,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为文体旅共融、经济共赢注入活力。 火遍全网的“月寨嬢嬢团”也来了!活动在激

    冀时评丨河北惠民举措激活文旅新动能

    冀时评论员:向北五月的燕赵大地,绿意浸染山河,诗意与活力共舞。第15个 “中国旅游日”翩然而至,河北各级文旅部门以“锦绣山河,美好旅程”——“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为主题,推出 600余条惠民措施与885项主题活动,奏响文旅惠民的时代乐章,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见证开放活力!文都十城齐聚大连

    国际城市友好交流合作暨“东亚文化之都10城大连见”活动成功举办文都十城齐聚大连共绘国际交流新篇5月18日,国际城市友好交流合作暨“东亚文化之都10城大连见”活动在大连富丽华大酒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第三十四届大连赏槐会重要活动之一,由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来自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对口合作城

    石阡中学举行学生成人礼及文艺晚会

    【来源:石阡县人民政府_部门信息】5月11日,石阡中学举办2025届学生成人礼活动及第33届“文笔山之春”文艺晚会,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成人礼活动现场,768名高三年级学生佩戴“成人帽”、走过“成人门”、接受“皂荚勋章”和教师及家人的祝福,并以青春之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