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市场周边,百年商脉贯穿时间长河,老济南人亲切地称这里为“西商埠”。
每当走进济南西商埠,常被一道古朴迷人、意蕴丰厚的独特风景所吸引。经纬相交的街道肌理,保存完好,宛若棋盘;一排排、一列列的老槐、法桐,挺拔错落,流枝萧森;绿树掩映下的阜成信、老洋行、宏济堂、济南饭店等老建筑,造型各异,别具韵味。老建筑中有茶舍、咖啡屋、民宿等,业态丰富,诸业兴旺……一道道独有风景,既饱含了悠久历史积淀下的人文之美,更焕发着现代都市多姿多彩的时尚气质,展现着市井气息里的烟火人间。

漫步在西商埠的大槐树街,凝望那满街巷的老槐古槐,虬枝盘旋,历经岁月的沧桑而青翠迫天。“槐树庄、槐文化、铁路、火车、开埠……”这些词语、意象不断在脑海中叠加、幻化,串起了西商埠百年不衰之谜的密码线索。
隋唐时期,这里属历城县怀智里,由此地出土的秦琼之父秦爱的墓志铭可知,秦琼就出生在这。据传,秦琼少时在家门前栽种了三棵槐树,在他成为了唐开国名将胡国公后,三棵槐树也早已长成了大树。为祈得荫庇,乡人们遂将此改名大槐树庄。崇槐敬槐日久,槐树便愈植愈多。至明代,随着洪洞、枣强移民地陆续迁入,大槐树庄已是延袤绵连、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这里按北、中、南一分为三,是当前北大槐树、中大槐树、南大槐树三地的雏形。好汉文化与大槐树文化浸润熔铸千百载,孕育出了以“仁、信、智、勇、严”为内核的地域文化。
公元1904年,当“隆隆”的火车轰鸣声和“当当当”的火车站的钟声响起,五里沟、大槐树庄一带成为了自开的商埠区。以“遵守契约、公平竞争、会计计算、讲求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与本地域的大槐树市井文化开始不断碰撞、融合,催生出了极具自身特色的西商埠文化,并以此支撑着西商埠繁盛不衰,活力无限。

诚信,是深刻于血脉之中的基因。秦琼“当锏卖马”、俎麑“触槐明志”、王祐“植槐明志”……这些都是大槐树庄涌动的诚信力量。1909年,堂邑县棉花商贩王协三在这里置办产业开了商号,便是鼎鼎大名的阜成信东西二记,凭借着“诚信、忠厚、互惠、广进”的经营理念,每年有近40万担棉花通过阜成信运出,占到了当时全省运出量的四分之一。
智慧,是长盛不衰的密码。这里的商户们置身时代风云,很快便领悟出自开商埠的核心要义:利用铁路交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当地工商业,避免主权丧失。他们顺势应时,借助“通商惠工”政策,投身创业、兴业洪流,与外商展开良性竞争。一时间,工厂、花行、牛栈、粮栈、炭业、洋货业以及堆栈业、保险业、书肆业等迅速发展起来,“五方杂处、万货云集”成为百年商脉的生动注脚。
创新,是日益繁盛的底气所在。1928年初,商人刘晋卿与其结拜兄弟李九龄商定,在经二纬十一路租地9亩,盖起3排东西走向的180间平房对外出租。是年9月,刘李二人与商贩集资请来木偶戏班,庆祝西市场(因地处商埠西部故名)开业。这无疑是经营模式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时光穿越百年,阜成信东记、老洋行等老建筑里的经营者,正以茶艺、咖啡主题集市等创新性经营来服务吸引消费者。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就是希望,跨越百年的商埠,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
西商埠幽幽槐花香穿越时空而弥久不散,历经百年,这里依然年轻。(来源:济南宣传)